6165cc金沙总站

学术动态


“教育治理与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国际” 高峰论坛观点概述



来源:教育学院 作者:编辑:岑盈盈时间:2021-10-23

10月16日,教育治理与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6165cc金沙总站举办。

论坛分为主旨报告和平行论坛。主旨报告分为两场,第一场主旨报告由6165cc金沙总站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孙绵涛教授主持。共有四位专家学者做报告。

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辉教授以《教育法》(修正)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例,探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审议的教育立法,认为《教育法》的修改,丰富了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强调了教育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方针,充实了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内容,完善了冒名顶替入学行为的法律责任,维护教育公平。同时,徐教授结合家庭教育的内涵、责任,国家如何支持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如何协同促进家庭教育等维度阐明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对全球教育发展与治理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分别从管治重心、管治目标、管治手段、财政手段和理论主流这五个层面回顾了教育治理状况,并围绕以下核心思路和问题进行了延伸:后工业社会发展下,如何把握标靶就业与变幻前途,是瞄准学历还是学会学习?出发点应以行政结构还是学生学习为重,学生学习是否核心关注?管治思维采用缺失模式还是发展模式?眼前问题与前瞻目标如何抉择?教育内涵中应注重培养知识技能还是人的素养?是强调分析思维还是总体思维?学校教育与广泛体验之间的度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如何实现?如何将教师身份从被动雇员转变为专业人员?中国教研体系如何更进一步?最后,陈教授给出了对教育的展望:教育应返璞归真,做到以学习为主,以学生为重。

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教授、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以“教育治理的角色分配”为题,从国际比较视角考察了教育治理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中国政府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方向以及我们具体可以从国际上获得哪些经验。他集中介绍了东亚、南亚、北非、欧洲、北欧、北美、南美校外培训机构的状况,认为多元化的校外培训内容和结构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此外,他还从供需关系分析了国际范围内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增长的原因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分析多个国家政府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演变,进行管理目标和现实的比较,得出了可为中国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提供有益借鉴的结论。

美国加州大学常桐善教授从治理效能的维度出发,探讨了加州大学治理效能的五大特征:决策、组织原则、“共治”的整体性、信息透明化、凝聚力。常教授认为,科学决策是加州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效能的主要表现;严格的组织原则是加州大学有效践行卓越治理的基本条件;学术领导力是大学学术治理的中坚力量,与行政领导力共同构成了大学的“共治”整体;信息透明是加州大学实现治理效能问责的关键途径;凝聚力是加州大学实现自治最大化与卓越目标的重要保障。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6165cc金沙总站科研处处长洪明教授与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卫东教授主持。共有五位专家学者做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前司长孙霄兵教授认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战略政策设计要点应为“突出改革开放,而非规范禁止。服务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体现人民中心,而非管理本位。强调依法治教,而非人治文件。”高度浓缩的词汇下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治理意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以“如何突破‘唯分数’困局?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是什么?为什么综合素质没有解决问题?”等问题引入,认为首先需要明晰和确定一些“共识性概念”,如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学业发展,要构建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体系。通过儿童全面发展的梯形结构图以及学生学业发展的七维结构图的比照,认为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存在互促性。在关涉到学科核心素养中,全面发展与学业发展概念需要分开,学业发展概念需要依循学科逻辑框架而设。同时探讨了双重评价体系的价值,并对基于双重评价的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给出了建议和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新平教授从经济社会发展视角、政策变革视角、“教育学关怀”视角、“全球化发展”视角来解读教育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视角交融意味着不同视角间的开放对话、相互借鉴、彼此欣赏、包纳生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理念、政策、实践创新的统一整体,其未来要在研究话语、政策导引、经验提升这三个大的方向有所重视和突显。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元祥教授作题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与学习——一种以知识为根基的方法”报告。他认为对待知识的态度决定了育人方式和学习结构,这其中蕴含着明晰知识的教育问题,完整地表达知识的根本属性,同时完整的认知过程是知识理解的根本基础;学习是让学生与知识生动相遇的过程,不要把学生抛到知识的海洋里,而应把知识带入学生的生命里,要让学生发现符号知识背后的秘密,为此需要构造新的学习形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与保障。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赋能。从区块链+块数据的角度,加强数据共享,促进相互信任,能够推动大学共同治理实现有效治理。报告具体围绕着“区块链+块数据的内涵和技术结构、区块链+块数据何以赋能大学共同治理、区块链+块数据赋能共同治理面临哪些挑战”几个问题展开了深入剖析。

平行论坛一:专家论坛分别由6165cc金沙总站贾随军教授和沈阳师范大学祁新雨教授、6165cc金沙总站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教育治理理论与评估研究所所长袁晖光教授、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雷生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金保华副研究员主持,6165cc金沙总站中国-南非教育比较研究所所长高亚兵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祁型雨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李春光博士、吉林大学张雷生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王绽蕊研究员、武汉工程大学戚建博士、6165cc金沙总站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基础教育治理研究所所长李春玲教授、6165cc金沙总站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吕苹教授、鞍山师范学院赵阳副教授、沈阳师范大学许航博士作主题报告。

高亚兵作题为《家庭教育治理的浙江模式》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浙江省家庭教育治理的总体情况,认为浙江省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紧密协作的家庭工作网络,构建起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教授展示并分析了湖州安吉“县域城乡一体化”家庭教育治理模式、杭州上城区“星级家长执照”家长学习平台与成长模式、家长学校管理的“浙江模式”这三个家庭教育治理的典型案例。

祁型雨作题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优化》的主题报告,他以辽宁省为例,从方法论说明开始,界定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概念,阐释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3大要素和12个领域,介绍并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国家和辽宁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认为当前辽宁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够用、不好用、不想用三大方面问题,为此需要通过政策接续、政策吸纳、政策强化、政策完善这四大路径寻求解决之道。

李春光作题为《以生命为本: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内生机制》的主题报告,从时代话语、政策话语、理论话语、实践话语四个方面介绍了选择该主题的研究背景,认为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作为人的目的和以教师的生命为本,指出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构建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搭建共赢的学习共同体,持续的政府政策支持,回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理解。

张雷生作题为《参与意愿与现实可行性:高校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状况的调查研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背景,展示了本研究的主要设计、调查工具、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等,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们在学生培养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科学研究、教师福利待遇等相关事务中参与不足。为此高校应保证协商民主精神充分彰显,建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平台,健全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机制。

王绽蕊作题为《反思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完善公式、完善合约还是完善治理》的主题报告,回顾了我国高校的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历史,分析了“升级版”绩效工资改革的理性与实践逻辑,正面与负面的效果,指出了“升级版”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诸如加大了教师的职业风险,冲击了教师的职业尊严,加剧了大学教师同事之间的无序竞争,偏离了“双一流”建设初衷等问题,认为优化高校绩效工资需要从反思工资、绩效组成等基本概念,绩效工资改革的内容与方法,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是什么等方面入手,建立谈判工资制度。

戚建作题为《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的主题报告,从逻辑起点的学界反思,治理的教育适用性研究、教育治理的合理性研究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现状,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教育治理本土化研究更趋明显,教育治理研究的内容更趋丰富,手段更加多样,多学科交叉研究更趋深入。

李春玲作题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学校发展:困境与突围》的主题报告,指出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是一种共生关系,做好乡村学校,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然而当前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着割裂、疏离、悬浮三大困境,要想突破这些困境,需要正确定位乡村学校的属性,建构乡村学校嵌入乡村的管理机制,激发和培育教师的乡土情怀,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马近远代李梅作题为《全球化变局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与转型》的主题报告,阐释了全球变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多重影响,认为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新冠疫情的肆虐,中美关系转型,国际化实践片面依附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国际化制度建设滞后,来华留学教育理念单一,高校学术职业环境不完善等方面都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挑战。转变国际化发展理念,转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从片面国际化走向整体国际化等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路径。

吕苹作题为《学前教育治理的制度体系研究与立法建议》的主题报告,分析了制度框架研究的主要背景,认为学前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应包含五大部分:建立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合理配置的供给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公民办一体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管理与服务一体的监管体制,建立基于教师资格证制度的一体化教师聘用机制,建立依托社区、深入家庭的综合保教服务网络。

赵阳作题为《地方师范院校帮扶乡村振兴的主导因素研究》的主题报告,以辽宁省李家堡村为个案,用具体的案例展示地方师范院校帮扶乡村脱贫与振兴的外源力浸润和内生力培养两大战略,认为教育、科技、法治和文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主导因素,因此开展农民再教育项目,培养产业型农民,建立自治、德治和法治结合的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乡村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许航作题为《中国共产党教材治理政策百年历程、特征和趋势》的主题报告,将我国教材治理阶段分为起步奠基、初创调整、停滞倒退、恢复重建、多样化探索、逐步完善和科学发展七大阶段,认为我国具体教材管理政策虽有变化,但始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国家领导下的分级教材治理体制,不断提升教材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未来教材治理政策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进一步明确教材管理主体职能,进一步细化教材管理对象,进一步健全教材管理措施。

平行论坛二:青年学者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马近远副教授、浙江大学吴伟副研究员、6165cc金沙总站姚旻教授主持,6165cc金沙总站袁晖光教授、伍宸副教授、何伟强副教授分别对平行论坛进行总结点评。

北京大学的郭丛斌老师在题为《中国县域高中实施新高考的困境与挑战》的发言中,首先借助大数据反映出了我国县域高中教学质量流失、教育水平下滑等现状,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在山东省县域高中的实证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拉大了县域高中与地市级高中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差距。因此需要在资源投入方面国家向弱势学校尤其是县域高中倾斜;县域高中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要进一步优化;针对新高考实施全过程,多主体协作加强生涯规划的全面引导。

浙江大学的王树涛老师在题为《数字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共治:理论机理与实现路径》的发言中,阐明了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即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共治,实现共享资源。说明了数字赋能能提供精准识别区配比对分析、促进治理资源转化能力、跨地域信息互动、提供集成化空间、凝聚共同愿景等益处,提出了实现数字赋能需通过一体化顶层设计、大数据促进流通、强调多协作互补共进、共同体合力升级等途径,慢慢走向共融。


吉林大学的任增元老师在题为《高等教育评价破“五唯”的前提与路径》的发言中,首先解释了新课改中的“去行政化”政策,其次解释了五唯是一种标准化行政等级的外部的评价,随后阐明了五唯是在集权的增强、信息技术的狂妄、问责与绩效管理、伟大复兴的压力、超大教育规模这五个方面下产生,最后系统化表明了破五唯需从改变集权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改变假装放权实则收权的现状、取消全国统一的学科评估、校内实行岗内工资、完善诚信与信任体制五个角度来实现,表达了完善我国的评价体制还需任重而道远。

西南大学的邓磊老师在题为《普及遇上老龄化: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型的人口学分析》的发言中,通过比较的视野回溯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而基于量化数据论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和“快速上升”的特点,以及人口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间更短”、“老龄化更快”以及“少子化更严重”的总体特征。最后,从美国的经验中总结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发展、战略到乡下的类型建设、需求导向下的特发展等高等教育体系建构的策略启示。

清华大学的王传毅老师在题为《学科专业结构的治理创新:基于制度分析视角》的发言中,首先提出了形成学科专业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即知识分化和融合的程度、知识体系制度化的结果、资源获取的结果。进而基于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分析了学科发展过程中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学术诉求与政治要求、历史传统与改革创新三大矛盾,路径依赖、依靠增量、空间有限、问题缓解直至渐进改革的产出过程,最后从改变治理主体分权域赋权的关系以及形成现代学科专业目录体系两方面提供了治理创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的沈文钦老师在题为《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疫情背景下中国精英大学本科生的留学选择》的发言中,综述了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总体影响、对学生跨国流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留学决策的分析框架。通过质性和量化的研究发现,学生的留学决策受国际关系、疫情状况、目标高校、家庭阶层、风险成本等多因素影响。目前,临近东亚国家和地区尚未成为中国大陆学生的首选、政治与疫情因素的叠加影响日趋显著、精英大学本科生出国选择更看重目标院校的排名和声誉。

安徽师范大学的徐赟老师在题为《县域教育治理:历史反思、时代挑战与未来展望》的发言中,首先指出县域教育从管理到治理过程呈现出纵横交叉共进的特点,在新时代面临着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战略、如何面向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这两大挑战,进而提出了以国家逻辑下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引领,大城市教育附属观转向乡村教育主体观,政府“元治” 及其统筹“共治”的职责强化,从“县域”到“市域”的治理范畴转变等县域教育治理的未来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佳妮老师在题为《留学生教育的全球特征及趋势》的发言中,首先概括了当前全球范围留学生教育体现出的制定国际教育战略、国家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行动、整合多部门和引入政策工具、加强监管和开展质量认证等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欧美国家留学生流动政策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民族保守主义、主动参与“人才竞赛”逻辑。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留学生竞争依然激烈,留学生趋势国安全风险等因素在留学决策中的凸显作用、有多方向多中心并存的格局,在促进民间交往和国际理解中有重要的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的彭湃老师在题为《外部治理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中,首先澄清了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特征的学界共识,即自主办学、多元共治、市场竞争和权利分散,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和比较借鉴发现,外部治理对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促进自主办学和多方共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外部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外部治理的认识应站位到事关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与竞争力的战略全局高度。

河南大学的姚松老师在题为《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价值、困境与创新路径》的发言中,通过分析治理权利“内卷化”、单向和凝闭治理方式、治理责权“碎片化”、消极落后治理生态等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协同治理主体的权利界限;转变治理方式,为多方协同的治理主体赋权增能;完善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治理的适宜平台;优化治理生态,促进治理主体的政治社会化优化。

6165cc金沙总站的高原老师在题为《媒体议程、社会舆论与教育改革》的发言中指出,社会舆论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议程设置理论考察了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转向,进而揭示社会舆论被媒体议程建构并影响教育发展的机制规律。以此为鉴,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完善教育舆情的搜集与分析机制;积极干预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注意负面教育舆论的疏导;发挥媒体正向舆论引导功能,为教育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本次论坛围绕“教育治理与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展开讨论,内容覆盖高等教育治理、基础教育治理、学前教育治理、家庭教育治理等话题,国外专家线上参与,从局外人视角、从国家立法到区域实践层面进行深层次探讨,为推动国家高质量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